.:.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 钱穆与中华文化传承
--> 本頁主題: 钱穆与中华文化传承 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
红精灵


級別:俠客 ( 9 )
發帖:299
威望:154 點
金錢:17406 USD
貢獻:0 點
註冊:2025-06-05


钱穆与中华文化传承



时局洞察与关键抉择
1949 年,新华社发表《丢掉幻想,准备斗争》社论后,钱穆凭借读书人的敏锐判断:当时的时局对文化与知识分子缺乏宽容。尽管家人劝其 “故土难离”,学界朋友也以 “全国八十一位院士近六十位留下” 为由挽留,他仍坚持离开,认为需将 “文化活种” 带到能让其继续燃烧的地方。

香港时期:文化灯塔的建立
抵达香港后,面对流亡青年的迷茫(街头有学生感叹 “中华文化已死”),钱穆在三间漏雨教室创办新亚书院。办学条件极度艰苦:无图书馆,他便用个人珍藏的《二十四史》《资治通鉴》构建 “流动书库”;学生交不起学费,他白天在三所中学代课换米粮,晚上以课桌为床。即便如此,新亚书院仍成为香港的文化灯塔 —— 讲授中国通史时,百人的教室挤得水泄不通,窗台上坐着银行职员,墙角站着报社记者,甚至英国传教士也前来听讲。他曾指着窗外霓虹灯说:“这灯光和长安街上的灯笼照的是同一种对知识的渴望”,并以青瓷杯比喻文化:“换了杯子,茶味却不会变”,让学生明白自己是 “带着文化传承使命的传人”。

香港中文大学的诞生与文化栖息地
1963 年,香港政府将新亚书院与另外两所书院合并,成立香港中文大学 —— 这是香港第一所用中文授课的大学,中华文化在殖民地终于有了正式的栖息地。

台湾时期:坚守十八年的讲堂
1966 年,大陆 “破四旧” 的风暴波及香港边缘,钱穆再次警觉,连夜打包典籍前往台湾。在台北家中,他将客厅改成讲堂,无门槛、不预约,每逢周末学生、教授、普通市民均可推门听课,这一听便是十八年。有人从大学新生听到成为教授,又带着自己的学生前来;有人将他的讲义抄录多遍,海外留学时用作 “精神家书”。

毕生著述与文化信念
晚年的钱穆住在素书楼,二十多年笔耕不辍,写下一千七百多万字著作。他常摸着书架说:“我把这些都写好放在这,将来总有一天能用上”。1982 年,他在给大陆恩师吕思勉和侄子钱伟长的回信中写道:“回国虽无刀斧之虞,却须洗心革面重新做人,此学生万万不能违”,因他始终铭记在香港时看到的冯友兰、陈寅恪等学者在思想改造中的困境。1986 年,九十二岁的他最后一次给博士生授课,仍字字铿锵:“不要忘记你们是中国人,不要忘记中国,更不要抹杀自己的文化”。

历史地位与思想核心
钱穆不同于胡适、鲁迅对传统的全盘否定,始终以理性而深情的目光看待中华文化。其著作《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952 年)打破传统史学框架,首次将汉唐宋明清政治制度与西方横向对比,以通俗文字揭示制度演变逻辑,豆瓣评分高达 9.5 分。学者评价 “在钱穆之前,没人能把古代政治讲得如此透彻”。他用一生证明:文化的根脉才是一个民族最坚韧的力量。正如视频字幕抄成文字所呈现的,钱穆的故事提醒我们:在快速变化的时代,唯有守住文化的根,才能不迷失方向。








赞(0)
DMCA / ABUSE REPORT | TOP Posted: 10-17 08:34 樓主 引用 | 發表評論

.:.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快速回帖 頂端
內容
HTML 代碼不可用

使用簽名
Wind Code自動轉換

按 Ctrl+Enter 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