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 [20251021]史上最诡四中全会!零画面现场+新华社深夜长文!
--> 本頁主題: [20251021]史上最诡四中全会!零画面现场+新华社深夜长文! 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
表氻G帝


級別:精靈王 ( 12 )
發帖:888
威望:1124 點
金錢:107034 USD
貢獻:0 點
註冊:2020-08-20


[20251021]史上最诡四中全会!零画面现场+新华社深夜长文!






【希望之声2025年10月21日】中共四中全会刚在北京开幕,整个中国——却静得出奇。

没有掌声、没有画面、没有会场镜头。官媒集体沉默,军方连传人事震动。一场被称为「例行」的会议,却被外界形容为前所未有的敏感时刻。

网络最新爆料,「习近平将辞去中央军委主席,由张又侠接任。」

同一时间,九名上将被开除党籍,军委仅剩四人;五大战区暂时由副职代理,军中权力版图——正在重整。

而就在深夜,新华社突发长文,二十多次重复「以习近平为核心」。评论界一句话点破,「这不是歌颂,而是掩埋。」

中共四中全会没有声音,因为真正的声音,正在幕后酝酿。而这场静默的震动,可能正在改变中国政治的走向。

四中全会的「失声现场」

2025年10月20号,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北京开幕。

按照惯例,这样的中央全会通常会在当天由新华社、人民日报与央视《新闻联播》集中报道,并配发会场画面与讲话摘要。然而截至当日晚间,官媒仅发布了一条只有一百字的新华社简讯,只说习近平做工作报告,连张配图都没有。

更为罕见的是,当晚的《新闻联播》也没有报道四中全会,仅在最后的国际新闻部分以几句带过,说「国际社会关注二十届四中全会,期待会议为世界经济注入新的稳定与信心」。整档新闻联播没有出现中共四中全会的画面。

这样一场被称作「定调国家未来五年发展方向」的会议,官媒的沉默格外刺眼。往年同类会议,第一天就会有新闻联播、会议画面、会场特写、领导人讲话摘要。如今只有寥寥数句、无图无声,让人难以判断——是信息管控到了极致,还是高层局势异常紧绷。

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当天同步发布通稿,强调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十五五」规划,提出要总结「十四五」时期的「历史性成就」,并部署未来五年的「高质量发展」和「科技自立自强」。并多次出现「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这一表述,显示中共正试图在经济放缓与高层动荡之际,强调政治忠诚与权力集中,以塑造稳定的对外形象。

然而,这样的主旋律叙述,与现实数据之间形成鲜明反差。国家统计局10月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9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仅微涨0.1%,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则连续第17个月下降,显示通缩压力仍未缓解;房地产投资同比下降9.2%,地方债务风险持续积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本月更新的《世界经济展望》也下调了中国2025年经济增长预期,从原先的4.6%调至4.1%,并警告「内需疲软与债务扩张正在抑制复苏动能」。

数据与宣传的撕裂

在这种背景下,新华社与人民日报仍以高调宣传「稳中向好」「新质生产力」,显然是一种「信心工程」,是一种「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的行动。

但真正让舆论震动的,是新华社在零点十九分突发的一篇「深夜长文」:《砥砺奋进的十四五——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全文数千字,几乎每一段都环绕「习近平」展开,反复出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二十余次,将过去五年的经济政策包装为「伟大奇迹」。

然而,现实经济的低迷与财政紧张,与这份深夜颂文形成强烈反差。熟悉中共宣传节奏的分析人士指出,如此反常的发布时间并非偶然——这更像是一场临阵维稳的政治补丁。新华社此举既是对外展示「核心稳如磐石」,也可能是为习近平未来「有序退场」提前铺设的政治缓冲。

这篇「午夜文告」的出现,被外界解读为中共宣传系统一次临阵维稳的「政治补丁」。

独立学者方圆指出,在中共政治语言体系中,当一个领导人被以极高频率歌颂、其名字被植入几乎每段文字时,往往意味著他已进入「总结阶段」。这与毛泽东、华国锋、江泽民在卸任或失势前的宣传节奏高度相似。

另一位评论人周晓辉则认为,新华社的「深夜发文」与军报前一日的社论形成呼应——前者为习在经济领域「涂脂抹粉」,后者则在军中切割责任。两者共同构成了一种政治「过渡语言」:既维持体制表面稳定,又暗示新的权力分配已在进行。他指出,这种文风「不是颂扬,而是送行」。

而独立评论人岳山则认为,新华社的这类通稿往往表面是在「吹捧核心」,实则暗藏讽刺,属于典型的「高级黑」——文章把一切成功都归功于「核心」,而把经济下行、债务膨胀等问题归咎于地方执行不力或国际环境不佳。

这种「功劳全归上、责任全往下」的写法,表面是在抬高,实则在切割,也在无形中暴露权力体系的脆弱。

从更广义的角度看,这篇「午夜惊魂稿」也映照出体制自救的矛盾。官方越急于塑造「胜利与稳定」的幻象,就越显露出对不确定性的恐惧。中共四中全会的真正议题或许并非经济规划,而是如何在一场无法公开的权力交替中维持秩序。

不过,多家国际媒体指出,本次四中全会虽然名义上聚焦经济规划,但会议真正的政治意义远超经济范畴—多数观察人士认为,这场闭门会议的核心焦点,是在内部危机加剧的情况下,如何在高层权力与人事布局上达成新的平衡。

换言之,在中共刻意营造的宏大叙事背后,一场更深层次的政治戏剧,正在背地里上演。

军中暗潮与「断层风暴」

就在中共四中全会开幕当天清晨,前海军司令部中校参谋姚诚在X上抛出一则惊人说法,习近平将在此次全会上辞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由现任中共军委副主席张又侠接任,而胡春华与刘振立将同时出任军委副主席。

姚诚指出,军方内部长期对习近平执掌军权的不满不断积累。过去两年频繁的人事清洗、装备系统与火箭军高层的密集落马,使军队对高层政治的不确定感达到顶点。

姚诚声称,从他掌握的军中信息来看,军方给了习近平很大的压力,习近平本人也知道,他如继续担任军委主席,军队上下对他都很反感,他将无法调动军队,直接危及共产党的政权稳定。

因此,习近平选择「以退为保」,辞去军委主席,跟反习派做个交易,以换取在总书记与国家主席层面的留任空间。


稍早前,姚诚还在披露:各军兵种的领导班子正在紧锣密鼓的调整中,五大战区实际上已经进入休眠状态。五大战区司令均已不在位,包括东部林向阳、南部吴亚男、西部王海江、北部黄铭,中部是副司令李志忠代理善后工作。

五大战区撤销基本已成定局,要恢复几大军区现在还不得为知。需要等到四中全会后的军委扩大会议方可知晓。

姚诚说,部分战区目前由副司令临时主持日常事务,正式任命要等中共四中全会之后由军委扩大会议统一决定。

目前,这些消息还无法得到证实。

但姚诚的爆料并非空穴来风:就在中共四中全会召开前三天,中共国防部宣布何卫东、苗华等九名上将被开除党籍和军籍,并移送军事检察机关。九人中八人为中央委员,其中多位曾被视为习近平在军中的核心支柱。

从火箭军系统接连被清查,到军委班子减员,再到何卫东、苗华等高层被「连根拔起」, 这场史无前例的整肃,使中共军权结构已出现罕见的断层,也为关于「军权易主」的传闻增添了新的注脚。

无论姚诚的爆料最终是否属实,它都折射出一个共识:军队的重组,正成为中共四中全会最敏感的潜台词。

制度真空与权力再分配

在外界传出「高层人事调整」的各种版本之际,摆在中共眼前的现实问题,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政治与组织难题。

在中共四中全会召开前夕,军方九名上将被开除党籍军籍,其中八人身兼中央委员。再加上此前被罢免中共人大代表职务的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部长张林、被「双开」的农业农村部原部长唐仁健、山西原省长金湘军,以及去年12月非正常死亡的海关总署署长俞建华,至少已有十二个中央委员席位出现空缺。

根据中共党章规定,中央委员或候补委员若被开除党籍,其职务需由中央全会追认撤销,并由候补委员依序递补。然而这一次的问题在于:被撤的多数来自军方系统,而候补委员名单中军方人员有限,出现了「无军可补」的制度性空白。

台湾国防安全研究院研究员沈明室指出,按现行规定,递补应依候补委员排名顺序进行,但接替落马将领的现任军中主官往往并非候补委员,因而无法依法递补。这意味著,军中关键岗位将长时间处于「有人履职、无人入中委」的尴尬状态。

沈明室形容,这样的结构性空缺可能持续到下届党代会才能正式弥补,这将造成党内与军内之间的「双重真空」。

与此同时,军委的重组也陷入僵局。

随著何卫东、苗华、李尚福等人相继出局,七人组成的中央军委如今仅剩四人。军委副主席职缺是否递补、国防部长董军能否进入军委,都成为政治敏感点。外界分析认为,若在四中全会上贸然任命新人,将被视为权力再分配的信号;若暂缓任命,又会被解读为体制瘫痪的迹象。

政治观察人士指出,这一系列空缺与延迟,反映的并非单一的人事问题,而是中共体制长期以来对「权力高度集中」依赖的后果。当所有任免都必须上报「核心」批准时,一旦最高层出现争议或调整,全局立即失衡。

喉舌「挺习」还是「送习」?

就在军方大整肃与人事真空的同时,中共宣传系统在四中全会前后异常活跃。军报、新华社、人民日报接连刊发社论,反复强调「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并把9名落马上将的命运定性为「严重辜负党中央、中央军委的信任」「破坏军委主席负责制」。

在表面看来,这是一场由习近平亲自主导的政治清洗。支持这一观点的观察者认为,这一轮整肃显示习近平依旧牢牢掌握军权。他们指出,整肃行动以「反腐」为名,实则在军中拔除潜在异己,是习近平借四中全会重新稳固个人权威的举措。

部分亲北京学者在社交平台上表示,军队腐败「是必须清除的毒瘤」,整肃既能清理旧势力,也能「为下一阶段军事改革扫清障碍」。

但另一种声音则认为,习近平或已被迫让权。持这种观点的分析人士指出,如果此次整肃真是「习主导」,本应伴随权威性的军委调整和政治仪式化表态;然而现实中,整肃后军委层级出现真空、军中无人宣誓效忠,这种异常沉默反而说明,习已失去主动权。

他们认为,这是军方在元老体系的主导下,对习近平集团进行「有序接管」。从军队反腐到地方换人,再到舆论收紧,种种迹象都显示,习可能仍坐在主席台上,但已无法左右军政的实际进程。

还有第三种解读,将这场宣传攻势视为一种「高级黑」。

独立评论人岳山指出,军报的社论看似在为习近平切割责任,实则在「抛出昏君形象」。他援引中共自家媒体的报道回溯——二十大时新华社曾称「习近平亲自部署、亲自把关二十届两委人事」;如今军报却又说这些人「信仰坍塌、忠诚失节」,这等于直接否定习近平的识人能力。

岳山认为,这种表面拥戴、实则讽刺的文风,是中共宣传系统的「政治缓冲」,既给习留表面光环,又暗示他已成「众矢之的」。

多家外媒也注意到类似现象。路透社指出,四中全会前后官媒反常高频出现「核心」一词,反映北京方面正试图「以忠诚叙事掩盖内部裂痕」。也有观点认为,这种密集的宣传攻势更像是一种政治止血措施,用以维持全会期间的「表面团结」。

综合来看,这三种解读——「习在清洗」「习被架空」「高级黑」——各有逻辑依据,却共同指向同一事实:军队与政权核心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动荡,而中共喉舌的每一次表态,都已不再只是宣传,而是政治本身的一部分。

幕布之后的最后一盘棋

从官媒罕见的沉默,到新华社的午夜长文,再到军队高层的连环震荡,都指向同一个事实——这个政权正在以最紧绷的姿态维系表面的稳定。

每一处细节都在透露:中共高层正经历一场「无声的重组」。

这种重组可能还没有到权力公开交接的阶段,但各种迹象显示,实质性的权力再分配已经在暗中进行。

无论中共四中全会最终如何定调,「经济规划」只是舞台布景,真正的剧情在幕布之后。

这一刻的北京,安静得异常。而在沉默之下,中共政治的权力棋局,或许已悄然进入最后一盘。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赞(1)
DMCA / ABUSE REPORT | TOP Posted: 10-21 21:13 樓主 引用 | 發表評論

.:.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快速回帖 頂端
內容
HTML 代碼不可用

使用簽名
Wind Code自動轉換

按 Ctrl+Enter 直接提交